可用性實驗室的起源和它的測試方法
更新時間:2023-08-09 點擊次數:2329
可用性實驗室起源于人因工程。人因工程又稱工效學,起源于二戰時期,設計人員研發新式武器時研究如何使用機器、人的能力限度和特性,從而誕生了工效學,這是一門涉及多個領域的學科,包括心理學、人體測量學、環境醫學、工程學、統計學、工業設計、計算機等。
可用性實驗室通常包括觀察室和控制室,之間有單向透視玻璃使控制室中的研究人員可以看見受試者的行為而受試者看不見控制室從而減小干擾.觀察室中有幾個行為采集攝像頭從不同角度采集受試者的行為影像,幾個拾音器采集受試者的聲音并將音視頻信號(行為數據)傳送給控制室中的用戶行為可用性測試系統。控制室中研究人員的指令通過觀察室中的音箱或者無線耳機傳送給受試者。
可用性實驗室測試的方法
所謂可用性評估,即是對軟件“可用性”進行評估,檢驗其是否達到可用性標準。目前的可用性評估方法超過20種,按照參與可用性評估的人員劃分,可以分為專家評估和用戶評估;按照評估所處于的軟件開發階段,可以將可用性評估劃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
形成性評估是指在軟件開發或改進過程中,請用戶對產品或原型進行測試,通過測試后收集的數據來改進產品或設計直至達到所要求的可用性目標。
形成性評估的目標是發現盡可能多的可用性問題,通過修復可用性問題實現軟件可用性的提高,總結性評估的目的是橫向評估多個版本或者多個產品,輸出評估數據進行對比。
可用性測試包含的步驟有:定義明確的目標和目的,安裝測試環境,選擇合適的受眾,進行測試和報告結果。